内容摘要:我想邀请网友们给自己拍照。你是实验对象吗?人?还是公民?有网友说: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终将过渡到公民社会!转型之路可能漫长曲折,但大方向不会变,什么是公民社会?那就是人民
我想邀请网友们给自己拍照。你是实验对象吗?人?还是公民?有网友说: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终将过渡到公民社会!转型之路可能漫长曲折,但大方向不会变,什么是公民社会?那就是人民的精神达到了公民的境界!根据社会形态,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分为臣民、人民、公民三类,臣民国家是封建产物:人民是朝廷的臣民,人民的生死全由朝廷掌握!人民国家是人治的产物:政府强调为人民服务,人民生活幸福,希望得到清官的恩赐。
任何社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愿望和需求!无一例外!而这种满足感的实现,只有靠政府服务和公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光靠政府或者自己是不行的!共同繁荣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这种富裕并不意味着社会同样富裕,而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福利保障,消除贫困!这个目标需要共同的努力,智慧,和强大的努力才能实现!邓飞:转型之路可能是...-今日头条。
在过去的一年里,英国退出欧盟和川普上台的聚光灯下的“黑天鹅”搅动了世界舞台。大西洋两岸的民主国家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民粹主义和“后真理”的双重极限。有趣的是,这两个原本用来解释这个混沌世界的词,本身也是模糊的。民粹主义和“后真相”政治到底是什么?人有能力击碎自己带来的幻觉吗?为此,凤凰。com评论《高见》栏目,专门采访了《生死民主》的作者、著名政治学家约翰·基恩。
谈到民粹主义者,他不会像大多数专家那样拘泥于英国退出欧盟和川普上台这两个案例,而是把考察范围拓宽到荷兰、泰国、菲律宾、印度等地,谈到他信、莫迪和杜特尔特。经过他的分析,你会发现,民粹主义在全球的兴起并不局限于大西洋两岸,而是在荷兰等聚光灯很少扫过的地方同时发酵。说到这两种趋势的阻力,基恩教授敏锐的观察力更是弥足珍贵。
1全球化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全球流动可以促进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控制能力。首先,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针对出口市场,其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促使企业应用更清洁、更高效的资源能源新技术,可以对投资国起到一定的环保示范作用。一些跨国企业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和技术转让活动,其“溢出效应”为改善投资国的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两种方式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促进了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从而全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水平。2可以增强全球的环保意识。技术、思想、文化和信息的全球流动提高了国际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西方发达国家遇到环境生态问题较早,反思自身教训较早,在资源环境管理方面走过了学习曲线的缓慢进步阶段,不断形成和发展了一些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理念。
英国将启动英国退出欧盟进程,对欧盟乃至全球开放合作产生负面影响,预示着一体化程度的倒退。对于这一点,目前的全球经济治理和欧盟缺乏有效的措施。根据目前的信息,英国退出欧盟可能只是一个前奏,未来意大利等国可能会就英国退出欧盟问题举行公投。如果英国退出欧盟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欧元乃至欧盟解体的风险将急剧上升,对全球化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事实上,去全球化的问题近年来一直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即在全球范围内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应该是超越民族、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二是全球治理的规范。即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遍价值的规则体系,包括所有用于调整国际关系、调节国际秩序的跨国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和程序。第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即制定和实施全球性法规的组织主要有三类:(1)政府、政府部门和次国家级政府主管部门;(2)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非正式全球公民社会组织。
是指已经影响或将要影响全人类、单一国家难以解决的跨国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第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它涉及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价,具体体现在国际监管的有效性上,包括国际监管的透明度、完善性、适应性、政府能力、权力分配、相互依存性和知识库。
香港公民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伴随着政治转型,影响了香港回归后公民社会的继续发展。这一阶段的公民社会具有以下特点:(1)与港英殖民管治模式由“绝对行政主导”向“相对行政主导”转变有关。虽然香港的公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居民,主要是中国人,想要民主,但总督始终坚定地维护着最高的管治权威,以至于香港的公民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港英政府所控制。
即使是成员都是社会人士的咨询组织,其委任和经费来源也决定了这些组织不能由港英政府主导或支配,更何况是以政府官员为主席或成员的咨询组织。(2)港英政府推行的“还政于民”的代议政制,导致“民主之路与回归之路的背离”。香港的政治组织起源于排华反共与爱国爱港的政治对立。
6、什么是全球化(全球主义的曲解应对全球化编者介绍本书试图将全球化的多重价值、多重意义和不同领域引入上世纪末艰难的全球化讨论中,并对其进行阐述和评论;它将揭示各种意识形态陷阱,并建议如何尽可能避免这些陷阱,但最重要的是以这种方式扩大应对全球化的政治视野。在这本书里,作者关注了两个简短而棘手的问题:什么是全球化?如何从政治上建构全球化?虽然距离这本书的德文原版出版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全球化的蓬勃发展恰恰印证和实践了作者的观点和建议。